?
來源:人民日報 發布時間:2019-04-01 瀏覽次數:1336
故事是什么
人類對故事有著天然的渴求。從最初我們的祖先圍坐在篝火旁,到現在一家人坐在電視機前或者吃飯的時候打開手機屏幕,人們的內心都渴望著有人能“給我講一個好故事”。
知名編劇、《故事》一書的作者羅伯特·麥基說過,故事是對生活本身的再創造,使日常的瑣碎、無意義變得更加清晰、有力、耐人尋味。
對紀錄片或者影像工作者來說,故事是觀眾的剛需。BBC《地球脈動II》等節目的資深制片人Michael Gunton認為,他心目中“精品紀錄大片”最重要的三個要素是:戲劇性的故事、宏大的景觀和令人驚奇的情節。其中,排在第一位的是故事的戲劇性,從技術層面看,這就需要我們的故事里有困境、有發展、有轉折、有推進、有高潮,有明顯的敘事落差。
此次《風味人間》拍攝臺灣年輕鏢魚手盧旻易出海前,已經得知由于氣候的影響,黑潮外移,鏢手能鏢到魚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但攝制組還是堅持前往拍攝,就是因為希望捕捉、記錄到主人公在極端氣候條件下的真實反應和應對。
在臺東成功港,攝制組連續跟拍了五天之后,依然一無所獲,只拍攝到了盧旻易和父親的焦慮與無奈。就在整個團隊將要放棄轉而執行備選方案的時候,鏢手在海上發現了一條旗魚,那種真實的緊張與興奮,給了攝制組極大的鼓舞。又經過了一天的等待,終于拍攝到了節目中鏢魚手出海戰浪、捕獲旗魚的畫面,構成了目前第一集《山海之間》最后一個故事。
正是由于有了前面漫長而無望的等待(困境),不斷尋找(發展),結尾的奮力一擊的高潮部分才會更加扣人心弦,形成富有戲劇性的故事結構。
故事在風味中的作用
故事的戲劇性,在《風味人間》中不僅賦予節目緊湊的節奏和動人的外觀,更如同一根扁擔,挑著內容制作中兩個沉甸甸的筐子:知識分享和體驗分享。知識分享,是我們希望通過節目傳遞給觀眾,一般常識所不能覆蓋的新鮮有趣的知識點。觀眾所不知道的知識與內容,具有天然的傳播力和話題性。體驗分享,則是通過把食物拍得生動,來實現美食體驗的傳遞。發揮視覺和聽覺的極致效果,給觀眾帶來味覺和嗅覺的體驗與想象。
為了把知識分享和體驗分享做得更加精致,《風味人間》首次嘗試使用了一些新技術手段,比如通過與中國科技大學“美麗科學”團隊合作,實現食物制作過程以及內部的顯微攝影,把視角縮小到“細胞級”、“分子級”,讓觀眾站在花椒的油囊中間、變蛋的蛋黃內部等,重新審視或許已經熟悉的食物。
又比如,通過首次使用自動攝影控制系統(Motion control)拍攝明火烹飪過程,在節目中得以細致展示爆炒過程中食材質地和形態的變化,呈現了最具中華烹飪特色的炒工的魅力。
一方面,通過技術手段使內容更加生動飽滿,另一方面,我們還需要故事作為扁擔,幫助我們讓知識和體驗這兩只筐子順利抵達觀眾面前。故事不僅能夠讓觀眾有更加愉悅的閱讀體驗,而且可以體現故事講述者的角色定位、敘事態度,以及價值觀。
故事的責任
故事在紀錄片中除了吸引觀眾和作為內容的外觀,更肩負著自己的使命。作家王佩說,所謂故事就是我們一遍一遍接近真相的努力。他認為,我們每個生活在社會中的人,都在努力遮蔽或掩蓋自己。而故事,就是撥開這些遮蔽與迷霧,尋找彼此真相的努力。紀錄片中的故事,更是從現實生活里尋找一直被遮蔽或人們熟視無睹的真相。
近40年來,中國經歷了經濟、社會的巨大變化。無論是山川的樣貌,還是人們生活的品質,以及人們的精神狀態,從宏觀到微觀都在發生變化。在我們取得了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不可避免的有一些不屬于工業時代和信息時代的文明,在被逐漸邊緣化,甚至行將消失。這種變化,也體現在我們的日常飲食當中。創作團隊認為,不要因為我們走得太快,而忽視了那些被我們打碎的東西。比如,這一次《風味人間》試映會的時候,一個80后的小朋友說他還是童年時代聽過這種叫“碾轉”的食物,他甚至不知道自己的故鄉還留存有這樣的食物和做法。
中國的變化太快了,《風味人間》中去年拍攝的一些場景,比如瓦屋山的冷筍,今年因為禁火,馮玉興夫婦只能在淺山采集;蟹農宋才興的蟹塘,因為太湖水資源治理,今年也已經拆除。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改變著我們生活的土地。
在地球日漸成為一個村莊的過程當中,在人的生活半徑逐漸擴大的過程當中,有些飲食方式和生活方式正在被無情地蕩平。但我們并不是用一種哀嘆的口吻來談及或者拍攝。社會發展肯定是向前的,從漫長的人類的歷史上看,有些東西注定要消失。但很多習俗,是我們的祖先,也是人類多樣化生存的標本。從食物中找到這些即將消失的印記,以及其中呈現的民間和原生力量,正是我們探尋真相,也是講述故事的動力。能夠用影像把它們記錄下來,作為紀錄片人,這是我們的榮幸,也是我們的責任。
《風味人間》播出后,獲得了出乎意料的反響,團隊的主創人員認為,這里除了我們在專業主義角度的努力之外,更多源自于觀眾對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的深深眷戀。
什么是溫暖的食物
關于 “故事”的定義,媒體人劉春曾經援引一位前輩的精彩論述,他說“故事是個體生命體驗的文學化表達”。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需要尋找全人類共通的生命體驗。這些共通的話題,與世界文學、藝術一樣,始終圍繞著亙古不變的主題“生和死、愛和恨、歡聚和別離”?!讹L味人間》系列以美食為窗口的紀錄片,故事的主題更多圍繞“歡聚和別離”展開。食物承載著中國人的許多家常情感,從飲食中能看到中國人多樣的生存樣態和人與人之間最真摯、樸素的感情。
作為窗口與媒介的中國食物,具有濃厚、獨特的溫度。對最廣泛的中國人來說,平凡的食物往往是最溫暖的食物。簡單的食材、家常的烹飪,日常食物更具有平民性,能喚醒更多人內心深處的記憶。
小麥尚未熟透的時候,爺爺奶奶用青麥粒親手做的碾轉;夫妻倆在深山里采集筍子煮制的灰水筍;冰天雪地里,全村人合力制作的一桌殺豬菜,這些并不昂貴的食物,都熱氣騰騰地盛裝著食物制作者熱烈的情誼。
《風味人間》對食物的挑選,更多是從美味和傳承出發,無論國內、國外,都會把視角更多投放在平凡食物上。洋芋攪團、石子饃、霉莧菜梗、粉絲等,都是人們常見的食材。國外部分也是一樣,比如法國的瀑布土豆泥、秘魯的大地之鍋、摩洛哥的塔吉鍋燉菜,都是與當地人飲食緊密相連的食物。這些看似平常的美食,能讓更多人感同身受。
食物的誘惑力與傳播力,不在于昂貴或稀有,也不單純以工藝的繁簡或廚藝的高下來評判。我們心懷敬意地凝視我們身邊的食物,以觸動人心為標準,食物的選擇和故事的講述便顯得十分重要了。講好中國故事,用溫暖的食物講真正的中國文化傳統,并不一味追求艷麗華美,而是用故事手段、通過多樣的食物,把一個真實的中國講精彩。
稻來傳媒負責人陳曉卿談紀錄片《風味人間》創作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