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光明日報 發布時間:2019-04-01 瀏覽次數:1257
由騰訊視頻出品,稻來傳媒與企鵝影視聯合制作的全新美食探索紀錄片《風味人間》已于10月28日在騰訊視頻全網獨播。對于這部新作,總導演陳曉卿帶領團隊不僅遍走全球二十多個地區來尋找全球風味,更采用了許多全新的拍攝方式來探究食物“不為人知”的一面。10月22日官方發布的微觀預告,帶領觀眾們從一個前所未有的視角來了解食物,將美食在微觀世界的變化呈現在觀眾面前,探索美食的本源。
近日,本報記者記者專訪了《風味人間》導演陳曉卿,聊了聊關于互聯網紀錄片的那些事兒。
美食綜藝的新探索:發現神秘的味覺大陸
記者:為什么您再次選擇美食作為紀錄片的主題?您對美食這一題材有著怎樣的情感?
陳曉卿:我們也有其它很多東西想拍,像一些國際題材的紀錄片。但我想還是想讓我們團隊和我們的紀錄片首先被更多的觀眾認可并接受,美食紀錄片顯然是一個現成的通道。我們有一些制作美食紀錄片的經驗,但我們希望《風味人間》是一個全新的美食探索節目,能夠通過知識分享和體驗分享讓觀眾體會到美食以及美食背后的復雜世界。
不過,我們的未來不止于此,將來還有比較大型的歷史類紀錄片,眾多的社會類紀錄片,還有想做自然類紀錄片的嘗試。
記者:風味人間的拍攝運用了哪些新的技術?
陳曉卿:技術對于我們來說,不是最重要的。因為新技術的運用可能只占據了片子的千分之五,雖然這些鏡頭非常短暫,但需要花很多心思。這次《風味人間》采用了更先進的拍攝技術“顯微攝影”,這種拍攝技術,雖然能讓細節更加細膩完整地呈現在觀眾面前,但它拍攝的失敗率特別高,我們花了半個月的時間可能就只完成了一個鏡頭。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講,“顯微攝影”下看到的世界的確非常奇妙。
例如我們都知道吃螃蟹蘸醋汁更好吃,在微觀攝影下,這種做法便得到了科學地解釋。觀眾能看到當酸性物質接近蟹肉時,蟹肉的肉質纖維會瞬間展開。這時,你就會知道蟹肉為什么突然變得美味了。我們試驗了很多小朋友和成年人,看到這里都要打一個寒戰。這實際上就是在剖開真相,讓你看到最根本的東西是什么,讓人感同身受。從用戶的角度出發,照顧觀眾的感受,最大程度地展現美食的美學價值和中國人的細膩情感,也是《風味人間》一以貫之的法則。
紀錄片綜藝化:影像要為觀眾服務
正在騰訊視頻播出的《奇遇人生》以“紀錄片+綜藝”的跨界融合新方式,獲得市場較強關注,在國內知名點評類網站獲得9.2的較高評分。與常見旅游節目不同的是,這部綜藝并未展示旅途上的吃喝玩樂,而是通過主持人與嘉賓展開的10期探索之旅,以“探索世界,探索自己”為主題,聚焦真實的所見所遇,在展現世界的同時關注社會話題,叩問內心,喚起公眾共鳴與思索。
記者:近年來,紀錄片在紀實手法的運用、拍攝手法等創作層面上有哪些創新?
陳曉卿:這些年來最大的變化是,創作在“遷就”觀眾。所謂“遷就”就是在方方面面充分滿足觀眾的視聽感受。所以現在我們看到的稍微有影響力的紀錄片,都是偏輕型、偏綜藝向的。因為只有這樣,才會吸引更多觀眾去看。
作為傳統紀錄片人,如果沒有明星加持,更多的是靠講故事去吸引觀眾。這個問題困擾了我們十幾年,如何去解決?靠得是對生活細節的真實捕捉,對生活里戲劇性因素的呈現……在講故事的過程中,我們不能直接去告訴觀眾這個是什么,這樣會讓觀眾很快產生審美疲勞。要用戲劇化的外觀,用科技的手段給觀眾描繪出一個有意思、有內涵的視覺奇觀。每個創作團隊都希望能通過講好故事,直抵觀眾內心,技術不是最重要的,講故事是核心。
記者:紀錄片綜藝化是否會出現過度娛樂化的傾向?
陳曉卿:紀錄片綜藝化是擋不住的,但創作者們完全可以去拍不過度娛樂化,但又能被大家喜歡的作品。就目前國際上紀錄片制作的情況來看,一些國際大廠牌都太偏向娛樂了。但從另一個方面來看,這種偏綜藝向的拍攝確實能得到觀眾的喜愛。實際上,國際紀錄片制作機構在非常細致地揣摩觀眾的接受心理,他們研究得特別仔細,比如什么樣的片子才是好看的,什么樣的信息到達率最高,什么樣的剪輯適合哪個年齡段的人……因此,你拍的作品觀眾愛不愛看,決定了這部作品是否是好作品。
記者:未來紀錄片會向綜藝方向真人秀方向去探索嗎?
陳曉卿:端著紀錄片的碗、看著真人秀的鍋,這肯定是一件特別討好的事情。像《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兒》等,他們是吃了我們紀錄片碗里的東西,其實我們完全有能力把它拿過來,和紀錄片相結合,做得更好一些。
不放過每一個處細節:哪怕只有一個觀眾能聽見也要做
如果說記錄全球美食,是站在宏觀角度對人類文明的洞察,那么微觀拍攝則是對食物本身的一次極致探索?!讹L味人間》運用了超微觀攝影、顯微攝影等拍攝方式,將視角縮小到“分子級”,窺見食物細微的變化和紋理。
利用這些拍攝手法,我們可以看到在腌制的過程中,細小的鹽粒是如何一點點滲入到肉里;也可以看到鹵水與豆漿相遇后,如何凝結成豆腐。從食材間的碰撞反應,到食物在環境下的細微變化,通過微觀攝影一覽無余地展現在觀眾面前,進而思索某些味道和口感是如何產生的。
記者:互聯網的視頻一般都是通過小屏進行傳播的,但小屏幕對技術的要求和標準并不高,你們在制作過程中需要很精細嗎?
陳曉卿:前兩天我們在做《風味人間》的后期聲音,新來團隊的一個小朋友說,“我現在才知道,做的這么細?!币粋€切饅頭片,上面是軟的,下面是膠的,這一刀下去那一瞬間的聲音一定要讓觀眾聽出來??赡?00個觀眾里面只有一個人戴耳機,我們就要給那一個人做到最好。如果1000個人里面只有一個人戴分辨率特別高的耳機,我們還要給他做全景聲,這次《風味人間》,提前觀影活動,做了影院版本,針對OTT端,做了全景聲。
其實可能99%的觀眾都不會聽到,但是我們一定把它做到最細,當下科技可以帶給我們非常多的視聽覺的感受,如果能夠有人喜歡這種感覺,我們就盡可能的把它做到極致。
記者:提到互聯網紀錄片,有人會說,3-5分鐘碎片式的表達更符合互聯網的需求,您怎么看?
陳曉卿:這個世界上只有好片和爛片,時長并不是決定一部片子成功的前提。故事的外觀是最重要的,反倒是我們有很多故事以前是以局部或者特寫來構建的,你會發現觀眾很快就疲勞,哪怕就在小屏上都會容易疲勞。
人觀看世界的方式實際上是有一定的規律的,畫面語言的語法也是有規律的,所以我們以中近景的東西居多,有特別重要的東西,我們會關注局部和細部,我想不僅僅關注手機端的客戶,同時《風味人間》也會在傳統媒體播出、在騰訊視頻OTT端播出,到時候4K大屏的數字流會給人帶來非常強烈的震撼。
結尾----
《風味人間》一共分為八個篇章,包括“山海之間” “落地生根” “滾滾紅塵”“肴變萬化”“香料歧路”等,從多種角度探索和解讀食物背后的歷史文化。對于這部新作,總導演陳曉卿帶領團隊不僅遍走全球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尋找全球風味,更采用了創新的微觀拍攝技術,為觀眾展示食物“不為人知”的一面。
既有針對中國美食流變進程的梳理,也有講述國外舶來品對中國食物的影響與融合,以及華人用自己的獨特美食風味開疆拓土融入不同的文化。陳曉卿說:“美食,就像一次一次的探險,通過對美食的研究,我越來越認清自己生活的這片土地,也越來越了解自己生存的這個星球”。而《風味人間》也將是觀眾和美食新一次的連接紐帶,共同探知神秘的味覺大陸。
(光明融媒記者牛夢笛 劉宇航)
上一篇:陳曉卿:最好吃的永遠是人